世人知道,佛陀是觉悟者,了然宇宙的真理和人类的实际。
佛陀的教导使人们摆脱一切痛苦。佛陀的伟大仁慈为世界带来了和平
"万物有不断地变化.."
佛陀是觉悟者,亦是佛教之父。他的教导将我们人类从生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。 他的慈悲给世界带来了安详与和谐。
佛陀以王子的身份降世,取名为悉达多,在庆祝他出生的仪式上,许多婆罗门学者预言:“悉达多太子如不出家成佛,必可成为支配全世界的轮轮圣王。”但有一位名叫阿若憍陈如的婆罗门,却断定说悉达多太子一定出家成佛。这个预言让他父王净饭王十分担心,他让太子生活在豪华富丽的宫廷中,设法让他周围围绕着年轻人,以便让太子将来成为一个皇帝。悉达多太子长大成人,而且智力过人,十八项传统文艺武术,从政治到哲学,都在快速的进度下修学完成。当太子年满十六岁时,父王安排他与耶输陀罗公主成婚。
有一天,太子好奇宫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,于是出城郊游看看民间的风情。在市区,他见到了一个白发弓腰、风烛残年的老人、一个满脸痛苦呻吟的病人和一队泪流满面的送丧的队伍。
他即说:“当世界上遭受如此甚多的苦难时,我怎能过着繁华快乐的生活?”后来,他遇到一位神态安详的出家沙门,太子认为这将是生、老、病、死,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的结束之路。不久之后,这位二十九岁的太子悄悄地出了宫殿,离开了城,放弃了高贵身份,放弃了安逸舒适、豪华富丽和一切沉溺纵容,他希望他的人民和所心疼的人能从这苦难中解脱出来。
悉达多在两位外道名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修行之道,但这两位大师自己也还没找到结束苦难之方法。他开始独自一人寻找自己的方式,修炼绝食的苦行,身体枯瘦如柴,只剩皮包骨头。一天晚上,天仙们化身为音乐家,他冥想之时,在他的面前,演奏了一个诗琴。从听到的音乐中,他意识到如果弹一根松散的琴弦,其声音不响,而弹着一根非常紧的,其琴弦便会断裂。只有在琴弦既不太松也不太紧的情况下,弹出来的音乐才是完美的。 这让他发现了他所要寻找的答案,即采取中道。因此悉达多再次开始正常进食。
在五月的一个满月日,他坐在菩提树下,并且发出大誓愿说:“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,宁可碎此身,终不起此座。”通过现在被称为毗钵舍那(内观)禅定技术,他发现了关于自己、生命和宇宙的终极真理。在悉达多三十五岁那年,他终于启蒙觉悟并成为乔达摩佛陀。佛陀用了四十五年于教导人类摆脱苦难和生死循环,而他在八十岁时入灭(涅槃)。
佛陀的启蒙是一种心态,它保持终极的平衡(中道),而不是依附于正负能量的两边,毫无不纯净之念。 佛陀发现的终极真理,一切都只是能量集合。 他在这中道上让自己心灵摆脱了重力,而结束了重生的循环。
1)避免各种罪恶。佛教中的五大罪恶: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和酗酒或吸毒。
2)行善事。
3)净化思想。
五戒是佛陀为在家众所制定的戒律。
它是人生最基本的原则,只要遵守,就能为社会带来和平与和谐。
这五条戒律的核心是在于“不伤害”,包括不伤害他人,也不伤害自己。
它是一条普世的法则,不局限于任何国家或宗教。佛教认为,戒律是成为一个真正幸福圆满之人的前提。
五戒包括:
1. 不杀生 —— 经常杀生者,来世容易得病或短命。
2. 不偷盗 —— 无论多富有的人,只要有偷盗行为,最终总会以某种方式失去金钱或财物。
3. 不邪淫 —— 对于不忠贞的人来说,真爱很难遇到,甚至根本不会出现。因为他们不但不珍惜伴侣的爱,还亲手破坏了这份感情。
4. 不妄语 —— 常说谎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,因为他们常常违背承诺或背叛他人。
5. 不饮酒及服用麻醉品 —— 酒精和毒品会夺走人的意识,使大脑麻木。酗酒者的大脑早衰,有时甚至在今生就已经出现精神障碍,而不必等到来世。
五戒清楚地划分了“对”与“错”的界限。
违背戒律的人,终将自食其果——这正是因果法则的体现。
这意味着心灵不被动摇或不执迷于幸福、悲伤和幻想中。无论什么思想投入心里,需要的只是知道即可,亦不将它装饰成欲望和厌恶的情绪。
渴望和厌恶是痛苦之根,因为它们以愤怒、仇恨、贪婪和幻想把精神污染了,在佛教中被总称为不纯净的思想,不纯净的思想导致不快、焦虑、抑郁和重生的循环,佛教之终极目标是结束重生的循环或达到启蒙。
是道德中的生活,并不堕极端,脱离两边,无论是幸福边、或是悲伤边,因为最终它将导致抑郁。当感到快乐或悲伤之时,应知诸事是无常的,只知道有它而不把思想陷于它,亦不把感觉装饰成了情绪,因为这会发展成沉溺或着迷甚至深深的执着,不能放弃。
1.苦难 – 由生、老、病和死带来的苦难是众人皆知的。
2.苦难的原因 – 苦难的原因都是由个人自己所引起的。
3.苦难的结束
4.结束苦难的途径 – 结束苦难的方法。
1.没有任何东西在宇宙中丢失 – 物质转变能量,能量转变物质。
2.万物是无常的
3.因果法律 – 这项法律被称为业。诸事是以因应受赏罚而发生,否则什么果都不会发生。
灵魂或心灵是一种能量,因为它可以驱动由土、水、风和火四个元素组成的身体。能量是永远不会消失的,它只会变成更好或更糟的状态。当我们死去时,心灵会进入不同的存在状态,如天堂、地狱、人间或动物。 向新形式存在的过渡取决于心灵的纯洁。 如果我们行善,那将是精细的能量,如果行恶不善,能量就会很粗糙。 这些能量自然地分类,创造了重生的循环去面对痛苦的真相(生、老、病、死)。不纯洁的心灵无法摆脱出重力和磁场的圈环,但当心灵摆脱出了这圈环,致使心灵了脱杂念,生与死的循环就会结束。
专注禅定是一个精神发展,它强烈关注某事物,并充分注意那一事物,以使精神变得敏锐而寂静。我们的心灵是很难以寂静的,时常从一个思想跳到另一个思想,导致缺乏关注力和清晰度。像这样的心灵通常缺乏意志力和内心的平静。禅定会有助于集中精力,使我们的精神更加敏锐,并且谋事的生产力也会提高。
1)通过冥想与关注呼吸技术的关键,使用呼吸作为训练心灵的工具。
2)通过专注于每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,不让精神失去专注性,例如在吃饭或玩手机时没有其他乱想。
3)通过行禅方式。 然而,还有一个高级别的禅定方法称为毗钵舍那(内观)禅定,旨在达到启蒙,是基于禅定的四大正念基础(巴利文- ManaSatipatthan),这需要有一个内观禅修大师指导。
by Vipassana Master Acharavadee Wongsakon
“精神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
如果身体中没有精神
那身体就只是个物体也叫做尸体
那为什么人们不重视精神….”
1.安那般那念(出入息念)禅修课程 —— 1天
2.安那般那念(出入息念)禅修课程 —— 3天2夜
3.内观禅修(高阶智慧禅修)—— 7天6夜
学员需先完成安那般那念课程方可报名。
详情请见: www.bodhidhammayan.org
一进入佛国之地,您将会看到许多佛寺和佛陀雕像,在寺庙内外甚至住宅里都能看到佛陀雕像。佛教徒是为了表示感恩、表达敬意、回想佛陀的教诲而拥有佛像的。知道什么是适当和谁值得尊重是一种常识和基本道德:
由于缺乏考虑而错误使用佛像,这种现象已由来已久。我们提供此摘要,以帮助解释如何恰当地对待佛像。简单的尊重将为大家带来良好的感受与和谐之心。
礼佛的人不一定必须是佛教徒。如果你对其他宗教教主有尊重的行为,你应该同样地对待佛陀,因为佛陀是佛教的精神之父。
尊重可以通过你的谦恭之心与体言的态度来表现, 如果你根本不想尊重,至少不要小看佛陀。
如果你发现佛陀的图像、护身佛牌或佛陀雕塑放置在不恰当的地方,例如:通道地面上、卫生间里或椅子上,请将其搁置到合适的高处,如搁物架上或更高的地方。
如果你是佛教徒,应该向那些有意认识佛陀的人进行传授。但如果你不是佛教徒,而有人问你:“佛陀是谁?”的时候,简单的回答可以是:佛陀是觉悟者,他就像其他先知一样教导其信徒行善之道。
如果你不尊重佛陀的话,至少不应该做对佛像不敬之事。佛教徒是将佛陀看作为他们的法父。所有的宗教教主都应该得到尊崇,佛陀也不例外。
佛像应远离日常用品,如手帕、餐巾、毛巾、抹布或清洁用品。
也不可将佛像用于与身体下半部分相关的物品,如鞋子、内衣、裙子,以及各种玩具和家具等。
真正的佛教徒若看到佛像被放置在不恰当的位置,会感到非常难过,
这种行为可能引发愤怒甚至造成广泛的冲突
例如:给狗起名为“佛陀”、或给酒吧命名为“佛陀酒吧”等。
佛陀象征与雕像不是家具或装饰品,而应该被当成敬拜之物。佛教徒都是了解这些道理的,但还有许多人知道这样是不尊敬的行为却不加以注意。我们必须时刻警醒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。
你可有所质疑,为何佛教国家里还有些商人对佛陀雕像或佛陀图像不尊崇,视其为家具予以出售?这是人性的自然反映,每个社会都有好人和坏人,坏人除了自己的利益之外,什么都不关心,而真正的佛教徒会对此感到羞耻。
全球超过五亿的佛教徒都认为佛陀是他们的心灵之父。在任何情况下,佛陀的图像和雕像都不可用于装饰或纹身。佛像物体创造者是故意以其激励人们纪念佛陀。
如果你觉得佛像能帮助你感受到平静与和谐,请尊重佛陀,并将佛陀雕像或佛陀图像置于高过地板的合适地方,亦勿使用佛陀象征作为装饰。
佛陀是一位内外纯洁的完人,他已摆脱了幻象与一切不洁之物,受到全球所有佛教徒的尊重。但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还需要清理。我们若是一天不清洗身体,就会带来像垃圾一样的气味。有些人说他们将佛陀作为纹身的图案,可以此表示他们对佛陀的爱,并能与佛陀相近。其实这想法并不恰当,而且是个误解。想要接近佛陀的最好方法是随着佛陀所教导的而为。这才是对佛陀爱和尊重的真正的表示。
将佛陀图案纹身于沉迷于性欲之辈身上,确实是不适当的,亦无尊重之心。
总是把佛像放置于超过头顶之高的位置,以向佛陀表示崇高的尊敬。将佛陀象征置于低位置或将佛陀图案纹身在身体上是非常不合适的。
佛是觉悟者教导他的追随者、佛教徒,做善事,如何从苦难中解脱。
佛陀教导我们认识到四圣谛,这是苦难、造成苦难、结束苦难和如何结束苦难的路径。
所有的宗教都教导我们要的仁慈和同情。但是佛陀也教导我们如何打破苦难的轮回,包括生、老、病、死,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和所有的东西。
1. 避免所有的罪种
2. 做善事
3. 净化你的心灵
心被认为是脏的或不纯的,因为人类总是应对情绪,如愤怒、仇恨、欲望、渴望和厌恶。这些情绪只会让心灵的不满。一个纯净的心看起来很干净,感觉很好。
为了净化心灵佛陀教导我们停止应对情绪。这意味着只有认知,但没有应对,这需要一定的认知。这方面的知识,可以以内观禅修达到。
因为他的心志已从愤怒、仇恨、欲望和厌恶中解脱了。他将其界定为情感是造成苦难的原因。也因他已从它们中解脱,所以他有一个平静的心,是慈悲的,这也反映在了他的形象。
我们发声保护佛教,
通过提供正确的知识来教导如何正确对待佛像和佛教象征。近年来,佛像和雕像被当作“佛教艺术”来装饰使用——例如当作家具,而非作为怀念佛陀慈悲心的象征,缺乏应有的尊敬和感恩。
尊佛组织(KBO)由内观禅修大师阿迦拉维·翁萨空(Acharavadee Wongsakon)法师于2012年创立,
它汇聚了一批新一代佛教徒,他们通过内观禅修的严格修行和实践,跟随佛陀的教诲。
他们在修行中的转变,使他们对佛陀产生了无比的感恩之心。为了逆转误导的知识和消除对佛陀的缺乏尊敬,我们致力于恢复佛陀教法的核心精髓,
并以复兴佛教作为“觉醒之教”(Buddhism)的目标。
内观禅修导师阿迦拉维·翁萨空(Acharavadee Wongsakon)法师
是“尊佛组织”(Knowing Buddha Organization, 简称 KBO)的创办人及现任主席。
KBO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,其使命是保护佛陀的形象与象征,防止不敬行为的发生,并唤醒大众对佛陀教法的感恩之心。
阿迦拉维法师创立此组织的灵感来源于多年前的一次经历:
她在巴黎无意中看到一家名为“佛吧”(Buddha Bar)的酒吧,竟将一尊巨大佛像摆放在舞池中央,周围环绕着迪斯科灯球、香烟和酒精。眼前景象让她深感震惊、悲伤和绝望。她当场在佛吧前立下誓言:将来一定要为佛陀的尊严而奋斗,保护他作为佛教先知的神圣地位。
近年来,随着东方文化元素的流行,佛像和佛教象征被大量商业化、商品化。佛教的本质也因此逐渐被淡化。在 2012 年 KBO 成立之前,并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真正严肃而系统地处理这一问题。
在投身弘法前,阿迦拉维法师曾是一位知名企业家,拥有珠宝公司,并荣获多个奖项,包括“2005年度最佳企业主”。
同时,她也是一位长期修行禅定的佛教徒,早已将人生奉献于佛法。
她于 2004 年创立“生命学校基金会”(The School of Life Foundation),旨在通过佛陀的教法弘扬道德价值,让儿童和成年人都能建立正向思维,培养社会责任感,不被物质主义和潮流影响。
所有课程皆为免费,并被泰国 Amarin 出版集团评为全国五大最佳佛法教育机构之一。
通过自身的努力,阿迦拉维法师致力于复兴佛陀教法的核心精髓,
希望佛教能真正回归其本意 ——“觉醒之教”(Religion of Awakening)。
自 2014 年以来,尊佛组织(KBO) 完全依靠大众捐款运营。
我们的主要目标是:教育大众、保护佛陀形象,并制止对佛像的不敬行为。
我们的具体行动包括:
捐款信息
请将您的捐款转账至:
Knowing Buddha Foundation(尊佛基金会)
泰国开泰银行(Kasikorn Bank)
账户号码:003-2-79877-4
完成转账后,请将汇款凭证发送至:
📧 电子邮箱:info@knowingbuddha.org
📞 联系电话:02-117-4063